學習教育
認知決定思維,態度決定高度——學習進行時系列報道(一)
品書香雅韻,做有“數”青年。根據公司上半年經營工作會議精神,全體員工積極響應,將“學習理論知識”作為促進工作的重要途徑并展開高效落實。
本期由交通事業部項目經理王煒琪,為大家分享《社會心理學》的閱讀感悟。
《社會心理學》是一門由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講解的線上課程。彭凱平教授引用了大量豐富、有趣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什么是社會心理學、社會認知、態度、群體、從眾、社會關系。通過社會心理學的學習和傳播,發揮人對社會的能動作用,改善人的交往關系和群體影響,解決個人和群體矛盾。
本書從“認知差異”、“從眾心理”、“行為態度”、“人際關系”等角度,重新詮釋了人與社會的種種關系。
認知差異
“認知差異”是指個人由于觀察角度、時間長度以及文化差異等造成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差異。當工作和生活中面臨重大選擇前,一定要多聽多想、尤其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,以免做出錯誤的選擇。另一重感悟是,當別人說出他的觀念時,要考慮到他的觀察角度,他是不是存在認知誤差,以免影響自己對事物的認知。
從眾心理
“從眾心理”是指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,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,即通常所說的“隨大流”。從眾是一種復雜的現象,不能籠統地對其做出好壞評價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我們要克服盲目從眾的心理,做到獨立思考,勇于開拓創新;同時也要融入集體,學會換位思考,積極學習他人的智慧和經驗,不斷提高自身水平。
行為態度
“行為態度”是我們對任何事物的一種基本信念,基本的感受和行動的傾向。我們經常說“態度決定一切”,正確的態度是一種品質,應該滲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、工作、學習中來。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,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,是安于現狀還是用心進取。雖然不能保證具有了某種態度就必定成功,但是成功的人們都有著一些相同的工作態度。我們在工作中要把這種良好的態度變成一種習慣,無論走到哪里,做什么事情,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。所以做好眼前的工作,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,一份付出,一份收獲,服務別人,同時也受益自己。
讀了《社會心理學》這本書后,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加清楚的認知。只有足夠了解自己,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,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問題并且反省自己,處理涉及其他人或事的問題。同樣,在認識他人方面,也有了深刻的理解,每個人都不同,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,就會得到一個不一樣的答案。更重要的是認識社會,通過學習社會心理學,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特性,更好的學習在這樣的社會中如何生存。